(資料圖片)
第一問,是個無地面摩擦力的板塊問題,從物塊滑上木板到剛接觸彈簧,板塊系統(tǒng)動量守恒,v1剛好是板、塊共速時的速度,比較好算。至于x1,單獨分析木板的受力及運動,運用動能定理即可求解,此處所求是木板的對地位移大小。
第二問考查板塊發(fā)生相對運動的臨界條件,板塊整體的加速度大小剛好等于物塊最大靜摩擦力給其提供的加速度大小時,為板、塊發(fā)生相對運動的臨界條件。隔離法分析物塊加速度、整體法分析板塊加速度,列方程即可求解。此時彈簧的壓縮量為X2,從開始接觸彈簧到壓縮量達到x2這一過程中。板、塊間無相對滑動,板塊和彈簧組成的系統(tǒng)機球能守恒,板塊減小的動能,全部轉化為彈簧的彈簧性勢能,借助題中所給的彈性勢能表達式列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的方程即可得出V2。第三問感覺難度陡然提升了,告了一個木板從v2減小到0所用的時間,再分析木板受力,就感覺到了一種無力的挫敗感。木板受物塊給的摩擦力及彈簧給的彈力,關鍵彈力是一個變力,好像沒招了。對物塊來說問題不大,因為受力是恒力,求解內(nèi)能關鍵是木板對地位移沒招可破。
別上火,仔細分析一下板、塊的受力及運動。木板從V2減到0這一過程中,其加速度逐漸增大,比物塊加速度要大,當木板速度減為零時,物塊.還處在向右減速階段,接著木板向左加速:加速過程中,即使物塊減為0反向加速,其加速度還是比木板小,當彈簧形變恢復到x2時,物塊相對木板還是向右運動,此時板、塊兩者加速度即為題干所描述的首次相同同的時刻,這一過程中,物塊一直做勻變速運動,末速度比較好求,關鍵是木板的運動,受一彈簧的彈力作用及物塊給的摩擦恒力作用,這是一種什么運動呢?對不受空氣阻力時豎直懸掛的彈簧小球模型熟悉的話,就知道這一過程中木板做簡諧運動,剛好時應的是彈簧壓縮量從x2到最大,再恢復到x2這一過程,所用的時間相等,木板始末位置的速度根據(jù)簡諧運動的對稱性可知也相等,只是方向相反。求解木板位移比較麻煩,但求解題中所問的內(nèi)能相對好辦,將板塊及彈簧整個系統(tǒng)來分析,彈簧彈性勢能全程算總帳未發(fā)生變化,木板動能也未變化,動能發(fā)生變化的是物塊,而且肯定減小,物供減小的動能即系統(tǒng)因摩擦轉化的內(nèi)能。
?將簡諧運動放在計算題中考查,而且穿的是板塊及彈簧的難外衣,估計這一問一看道具這個樣子及所問問題,就把學生嚇跑了。但若對教材中所學的各類特殊運動相當熟悉的話,則在佩服命題者巧妙構思的同時,會心一笑,也就可以順利拿下了。抓好根本是突破全體的有力手段。